棉花产品曾经为何被用于军工生产,你知道吗?
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棉花只是一种纺织的原料,还有,就是可以用棉籽压榨出棉籽油,棉籽壳可以培育食用菌和当饲料喂养牛羊等牲畜。其实,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你是否知道呢?那就是还是军火生产的基础性原料。
一个国家的棉花总产量,会关系到军工生产和国防安全。世界上的军工生产大国,同时又都是棉花生产大国。棉花和石油、铁矿石一样,都是国际大宗商品,棉花,是军工弹药生产的基本原料之一。
无烟硝化,即“火棉”,是当代最常见的枪炮发射药,是大部分子弹、炮弹、最常规的发射药、火箭弹推进剂以及部分烈性炸药的基本成分。现役的枪炮发射药有单基、双基、三基等,但火棉都是其中最基本的一基。而无烟硝化棉就是用优质天然棉花和浓硝酸等反应制成。
硝化棉,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的硝酸酯,被称为“硝酸纤维素酯”,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。
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,甚至今天,硝化棉都是非常重要的军用主力火药。大量用于制造发射药、推动枪弹和炮弹飞行,也曾经当炸药,用于装填炮弹、炸弹和各类爆破器具,是人类在黑火药之后,学会制备的第二种火炸药。
说到这里还不能不提起一件事情:1832年,法国化学家布拉孔诺在一次实验中,棉布围裙被硫硝混酸弄湿,于是清洗后用手提着在壁炉边烤干。就在即将干燥的时候,眼前突然一亮,围裙不见了。原来,棉布中的纤维素已经被硝酸酯化为纤维素硝酸酯。这种化学成分,遇火会迅速爆燃,而没有明显的烟雾和灰烬。1833年,布拉孔诺用棉花、淀粉、木材等碳水化合物,溶解在浓硝酸中的制备方法,制得硝化棉。
因此,当时他将硝化棉命名为“木炸药”,但是缺乏有效的脱水工艺等一系列问题,早期的硝化棉威力低,而且很不稳定。直到1846年,化学家舍恩拜因使用硝-硫混酸,制出了硝酸纤维素,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:它是一种白色的纤维状物质,物理性质与棉花基本相同。它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2~3倍,可以用于军事,所以被称为“火棉”。不过,火棉的燃爆速度实在是太快了,甚至高于苦味酸。
如果制成炮弹,那么在发射出炮筒之前就会爆炸,非常不安全。但是,用醇-醚混合溶剂处理并碾压成型后,其燃爆速度就能明显减慢,可以用作枪弹、炮弹的发射药或者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分。
再后来,在雄班、阿贝尔、盖斯等各国化工专家的不懈努力改进下,以硝化棉为基础制备的无烟火药和新式炸药,促成了军事火炸药体系的历史性跨越。比如,现代枪炮的远射程性能,就是从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开始的。
所以,任何以自产弹药为主的军事国家,都要为战争生产并储备大量的弹药。因此一些国家每年对优质棉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。
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了备战,在常规弹药生产上对棉花的需求,甚至大于全国纺织企业每年对棉花的消耗量!
一直以来我国很重视棉花生产。棉花,从来都是顶级战略战备物资。直到改开前,棉花一直统购统销。收购后,加工出成品棉,完全由国家统一掌控。历届国家领导人对棉花生产也很关心,都是是有原因的。
在过去的年代,棉花作为战略战备物资,除了涉及当时紧张的群众穿衣问题,更重要的是要造军用发射药和炸药。所以,在保证军工消耗和军用被服生产后,用于民用纺织的棉花就非常紧张。而且当时基本不准私自种植、纺织棉花,广大农村的穿衣问题就更紧张。
以前我国农村还有手纺土布买卖,人民公社时期,手纺土布基本绝迹。加上纯棉衣物不耐磨,虽然那时候大家的衣物,都是值得当代人羡慕的“真正的纯棉”,可惜很容易就破旧了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,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。一人一年也就发放三尺布票,干部平时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。贫困地区生产队的农民,往往一件破棉袄从春穿到冬。年轻人出门或参加活动,要到条件稍微好点的邻居家借衣服,小孩夏季干脆光屁股。
中美关系缓和后,对外环境改善,国家用原油换外汇,从日本等国进口了大量的化纤设备,大量生产衣用化纤,这就是“的确良”的出现。全国人民的穿衣条件才初步改善。
上世纪80年代后,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才基本解决。同时,世界大战的风险”逐步降低。因此,国内军火工业生产中对棉花的需求,也随之下降,全国棉花供应不再那么紧张。更多的天然棉花,转而用于纺织服装工业,出口换外汇。
目前,棉花是可以从国外大批进口,但考虑到自产棉花对军工生产的保障意义,一旦有大规模战争苗头,关键时候不怕被国外卡脖子,因此还是要坚持棉花的供应,以国产为主。这样,也可以防止国际棉商漫天要价。长期保障国内较大的棉花产能,做到棉花基本能够自己。